▍前言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 ,來到中醫門診看病,不論是看哪種類型的疾病,中醫師都會把患者的生活習慣從頭到腳問過一遍。
而其中必問的問題不外乎有飲食、消化、排便、睡眠,這是因為在中醫的治療中,器官的功能關係,彼此之間都是息息相關。
在門診問診之中,筆者發現尤以現代年輕女性為大宗, 幾乎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除了原本要看的問題之外,更同時並有『功能性便秘』的困擾。
功能性便秘,看似常見無關緊要的症狀,因此經常被大家所忽視而不治療,甚至曾有患者告訴筆者,覺得一星期上一次大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然而,這樣不經意、長期的排便不暢,除了可能會覺得消化系統卡卡怪怪的,同時也會使身體廢物代謝不易、造成體重上升,以及口氣不佳、皮膚狀況差和膚色暗沈,更嚴重的則會使腸道提早老化、影響腸道菌叢生態及腸道整體健康。
▍功能性便秘的定義
便秘,是指因糞便的質地太硬或是太乾,而造成排便不順暢或是難以排出的狀況。
根據醫學的定義,患者在未服用瀉藥的情況下,在過去12個月中的任何12周內至少出現下列兩種情況,即為便秘:
1. 每週少於3次排便
2. 25%以上的排便中出現糞便硬結
3. 25%以上的排便中感覺到排便不盡感
4. 25%以上的排便中感覺到排便費力
5. 排便時需要手指輔助
嚴重的便秘,可能會造成急慢性痔瘡、肛裂、糞便阻塞等疾病,同時也會影響腸胃消化機能的穩定性,進而造成其他的內科問題。
常見的便秘相關症狀表現包含了,排便費力、糞便硬結、排便不盡感、排便頻率減少、便意減少等情形。
功能性便秘,則是便秘類型的其中一大分型,當我們排除其他器質性變化、其他疾病及藥物影響等原因之下的最常見的便秘類型,又被通稱為習慣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的分類
所有的便祕主要可以依照病理機轉分為三個類型。
1. 正常傳輸型便秘(Normal-transit constipation),為最高比例
2. 排便障礙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為次高比例
3. 慢傳輸型便秘(Slow-transit constipation) ,為第三比例
功能性便祕則大多為正常傳輸型、慢傳輸型兩種類型,而較非屬於結構或是其他異常原因所造成的排便障礙型。
▪ 正常傳輸型便秘(Normal-transit constipation)
是臨床最常見的便秘類型,也是功能性便秘的典型。
患者的腸道傳輸速率正常,排便頻率也正常,但病患仍自覺解便困難或解硬便。
患者通常伴有腹脹、腹痛等不適。
▪ 排便障礙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
排便障礙型最常起因於骨盆底部和肛門括約肌的功能異常,可能是腹部、直腸肛門和骨盆底部肌肉群失調的結果。
較常是因忽略或強忍便意導致輕度排便障礙,例如,病患可能因糞便較硬、較粗,或肛裂、痔瘡等的緣故,畏懼疼痛而強忍便意。
▪ 慢傳輸型便秘(Slow-transit constipation)
這種類型最常見於年輕女性,解便頻率可能一週只有一次或更少。
這種情形常發生自青春期,表現的症狀包括不常有便意、腹脹、腹痛或腹部不舒服等。
飲食或文化因素可能是造成輕度傳輸功能障礙的原因,一般而言,這類病患多食用高纖飲食可以有所改善,較嚴重的慢傳輸型病患對高纖飲食或瀉劑則反應不佳。
▍功能性便秘的症狀及成因
就如上面提到的,一般便秘症狀表現包含了,排便費力、糞便硬結、排便不盡感、排便頻率減少、便意減少等情形。
這些症狀的成因並非是其他疾病或是藥物造成,大多和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睡眠精神狀態等等相關。
在過去的時代,大部分功能性便秘的好發族群是老年人,這是因為功能性便祕的成因與其每日的飲食量、胃腸道功能下降,像是腸道消化液減少、腸胃道張力蠕動減弱以及參與排便的肌肉群力量不足有關。
而在現今的飲食、生活習慣不同,現代女性,在飲食內容的改變(食量少、高纖不足、水分不足)、工作時間過長、久坐、缺乏運動、壓力、長期自行服用瀉藥、軟便藥物等等諸多原因之下,進而與年長者同樣成為了功能性便祕的好發族群。
綜合以上,大略可以歸納出幾類原因:
1. 現代人進食總量過少、精緻食品缺乏纖維,大腸刺激減少,蠕動不足,糞便也不易形成。
2. 由於精神因素、工作壓力、生活規律改變等未能及時排便之原因使排便習慣受到影響。
3. 長期自行服用強瀉藥、軟便劑、甚至是浣腸,使腸道敏感減弱,形成對瀉藥刺激依賴性。
4. 腸胃功能紊亂、大腸激躁症(IBS),各種胃腸消化協調性失衡,主要受到飲食習慣、食物種類影響,通常合併胃嘈雜、脹氣、腹瀉等症狀。
▍功能性便秘的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上,便秘依照症狀表現主要可以分類為『大便秘結』與『大便艱難』兩大類型。
『大便秘結』是指患者便意頻率較少,糞便在腸道內滯留過久,排便時間延長,排便周期超過四日以上,現代女性的『功能性便秘』多屬於此類,類似於慢傳輸型便秘(Slow-transit constipation)。
『大便艱難』是指排便間隔時間延長,糞便艱澀難排出,本症的患者具有正常頻率的便意、大便多自行排出,只是排便過程較為困難,並且大多合併腹脹、腹痛感,同時特別的是,糞便不一定乾燥堅硬,症狀表現類似正常傳輸型便秘(Normal-transit constipation)與排便障礙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
中醫的便秘也可以細分為各種不同『中醫證型』,主要分類原則是依據其便秘以外的症狀表現、相關的器官功能性有所關連。
熱結腑實:排便艱難、糞便乾硬或呈顆粒羊屎狀、口乾舌燥,則多使用瀉熱通便等藥物幫助排泄。
食積氣滯:同時伴隨胃脹氣、反酸、食慾減弱等情形,則會需要增加促進胃排空、幫助消化的藥物。
濕邪夾雜:排便困難、糞便粘膩不淨、硬與軟黏夾雜、腹瀉與便秘交替,則會需要使用整腸健胃、幫助腸道水分回收、促進腸道排空等藥物。
臟腑氣虛:排便較無力、有便意但解不淨、排便量少,上完依舊有便意感,則屬於氣力不足,腸胃蠕動力量不足,需要使用補氣、理氣藥物,增加排便力氣。
(筆者在此不詳述中醫治療內容以及方藥使用,臨床尚須視實際情形作為處方依據。)
▍功能性便秘的日常注意事項
▪ 優質飲食習慣
食用足夠量的高膳食纖維(包含水溶性與非水溶性)食物,每日攝取充足水分,至少2000-3000c.c.。
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幫助糞便形成、刺激腸蠕動,大多存在於粗纖維之蔬菜、五穀、豆類中。
水溶性膳食纖維則可以幫助增加糞便含水量、改善腸道菌種及機能,平常大多可以從水果、根莖類等肉質蔬菜中攝取。
▪ 規律排便習慣
現代人中,以女性便秘患者為大宗,最常見引起便秘的問題之一就是『忽視便意』。
許多人因為從早上便繁忙於家務、上班而來不及上廁所,或是連續工作時間過長而強忍便意,如此經常的忽視便意,將會抑制正常排便反射,導致便秘。
排便過程中,現代人喜愛滑手機、追劇、玩遊戲,如此容易分散注意力,使排便感受不集中,久而養成排便不暢的習慣。
另外,有許多年輕女性從有排便問題便開始自行使用軟便劑、瀉藥、甚至是浣腸劑,如此容易養成『刺激性排便』的不良習慣,時間一久將會使排便反射遲鈍、直腸敏感性降低,使排便更加不易。
▪ 良好生活型態
規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運動習慣,都會幫助維持腸胃蠕動的健康,工作與情緒的壓力紓解,對於消化系統規律性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有效的利用人體的天生排便機制-『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flex)』,此一反射是『當空腹時進食,食物進到胃中,同時會引起結腸的蠕動,使糞便從結腸推往直腸』,接著延續的『排便反射(Defecation reflex)』便能將糞便排出。
利用『胃-結腸反射』來排便的最佳時機是一早起床、空腹時候,此時受到刺激的反射可以最大化。因此當起床空腹立刻先灌下一大杯水、開始進食早餐,之後便會引起反射得以幫助排便。
▍結語
臨床上便秘的患者眾多,排除掉因為器官變化、疾病造成、藥物使用的副作用情形,大部分的人開始產生便秘的情形,多是自身飲食、作息、排便習慣的不良所引起。
許多人可能認為只是小小症狀、不以為意,甚至自行使用軟便劑、瀉藥、浣腸劑,想要以最簡單快速的方式解決問題。
然而在沒有規劃、醫師建議下使用這些藥物,都很有可能使便秘陷入無法戒斷用藥的無限迴圈,使情況更加惡化,甚至造成腸胃功能紊亂,進而造成更多不必要的疾病。
理想的便秘治療,除了藥物需要在謹慎的規劃下使用,並且,一旦可以正常排便之後便要重新踏回『規律排便的軌道』,從飲食、習慣、生活之中去改進,如此才能完全的治療便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