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長笛演奏家的媽媽手問題
兩週前有一位患者來看困擾她將近兩個月的問題—右手拇指根部疼痛。
這個問題其實臨床上很常見,大部分的人會被診斷為「媽媽手」,也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她在西醫復健科做過各種治療,包含電療、消炎止痛注射、增生療法⋯但都是頂多1-2天不痛,最終仍然無效。
最後一次回診西醫的時候,甚至被認為可能與風濕性關節炎有關,建議轉診治療。
▍媽媽手原來是姿勢問題
聽完她描述西醫的診斷之後,我進行了詳細的觸診,發現她的「右側上半身」異常緊繃。
包含前側的胸小肌、三角肌,到頸椎的提肩胛肌、膏肓處菱形肌、斜方肌群,全部張力都是集中在右半邊。
同時在右腰薦關節處發現明顯筋結沾黏,這是很典型翹右腳習慣所造成。
於是便聯想到可能與她長期演奏姿勢有關,便請她做出平常演奏時的動作。
果然,右手抬起、肩胛後收做出吹笛姿勢,同時加上她習慣翹右腳的坐姿,造成整個脊椎像是扭麻花捲似的旋轉姿態。
我請她維持當下的姿勢,同時活動拇指看看,她驚訝的發現,竟然在這樣的姿勢之下拇指完全沒有疼痛。(她就診當下是很痛的)
然而在把手放下、坐姿正坐的時候,拇指疼痛又再次出現。
於是我判斷她的拇指疼痛問題應該是來自於全身姿勢性造成的張力失衡、產生疼痛問題。
她表示,她的拇指疼痛,是自從兩個月前演出與練習長笛的次數減少,才開始出現。
我認為這可以理解為,或許在過去十幾年下來,長期的演奏姿勢,已經讓她的筋膜肌肉組織形成另一種歪斜的平衡(右半身張力大且旋轉)。
就像是松樹盆景,一旦經過長時間的調整修枝,最終造成樹木姿態的偏移。
這樣的情況下想要靠自己強行轉直(站直坐正、不旋轉),反而會造成不適或是疼痛,站歪歪的反而比較舒服。
但是這樣長時間讓關節、肌腱、韌帶維持固定在錯誤的張力狀態,是可能會造成組織的慢性發炎,甚至是受傷變形。
▍治療解方
與她討論之下,建議進行「筋膜圓針治療」,將目前發現造成疼痛不適、張力失衡的筋結沾黏點進行鬆解。
由於她的姿勢扭曲是整體性的,一連串錯誤的張力從骨盆開始,最終受害於右手拇指根部,因此我們的治療範圍包含了肩頸、上臂、整條脊椎到骨盆。(拇指部分甚至完全沒有處理)
兩週後的今天,她回診表示,經過上次的治療之後,這兩週右手拇指在任何的姿勢下都已經完全沒有再出現疼痛現象。
人體許多的疼痛問題,其實發生疼痛的位置是「張力異常的最終受害者」。
是因為身體其他地方的張力出現問題,導致整個動作的肌肉動力鏈失衡,因此受害的肌肉被迫更用力或是被拉扯,於是才出現疼痛的感覺。
舉凡,五十肩可能源於脊椎姿勢的問題;足底筋膜炎可能源於骨盆站姿的問題;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源於站姿整體受力問題。
並不是所有的疼痛都需要在患處進行局部治療,消炎止痛藥物也只是暫時阻斷神經的疼痛反應,並沒有改善結構失衡、張力錯誤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