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要不要
長期吃避孕藥?

多囊卵要不要長期吃避孕藥?

▍前言

近日有一位初次看診的多囊性卵巢患者向我描述了她至今的整個病程發展。

在這邊提供給有多囊、月經失調困擾的患者朋友參考。

這位患者朋友當天來就診的時候,發現已經達到人生的體重巔峰90公斤。她說當時確診多囊性卵巢問題的時候體重還沒有明顯變化,大約在60公斤。但在開始長時間服用事前避孕藥治療之後,短短一年之間體重就增加了30公斤。

她表示,在服用避孕藥的期間,一方面非常容易感到異常飢餓感,一方面即使有刻意控制飲食,體重卻還是仍然持續上升。

針對多囊性卵巢問題的患者朋友,會處方避孕藥一般是為了兩個原因:

1. 以避孕藥產生「無排卵月經」,維持子宮內膜代謝避免過度增生。
2. 一定程度減少雄性激素過高的影響。

但是,我在門診卻經常觀察到,長時間(連續1年以上)服用避孕藥調經的多囊患者朋友,或多或少在治療期間發生體重明顯上升的情況。


▍避孕藥是最佳選擇?

這讓我思考一個問題,醫師針對多囊性卵巢的女性朋友,只進行長時間的給予避孕藥治療(作為調經),是否真的是「最合適」的選擇呢?

為了找到相關可能影響,我找了兩篇期刊研究,分別是:

「口服避孕藥與肥胖相關性研究」(註1.)與「口服避孕藥(悦己)對於多囊性卵巢患者瘦素和飢餓素的影響」(註2.)

簡單先說一下結論:

第一篇研究「口服避孕藥與肥胖相關性研究」。
研究發現如果持續服用口服避孕藥超過2年,可能會增加肥胖機率。

第二篇研究「口服避孕藥(悦己)對於多囊性卵巢患者瘦素和飢餓素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悦己對於有多囊性卵巢患者的女性朋友而言確實能夠改善雄性激素過高的問題。
但是同時也會明顯增加「飢餓素」的分泌量、不影響瘦素分泌量,因此可能造成患者明顯飢餓與進食慾望。

總之,部分多囊性卵巢患者可能會在長時間服用避孕藥維持「無排卵月經」的期間,由於容易飢餓、過度進食而讓體重不斷上升。

而大家都知道的,多囊性卵巢這個疾病,最怕體重過高,過多的體脂肪會直接干擾排卵能力,造成多囊問題嚴重惡化。

假設患者如果可以藉由其他的方式來恢復自然月經的規律性,「僅僅依靠長期服用避孕藥」來治療多囊性卵巢問題,可能不是一個最理想的選擇。

門診其實也見過許多患者,如果經過長時間(2-3年甚至更久)服用避孕藥維持內膜代謝,當有懷孕需求的時候,比起其他多囊性卵巢患者,需要花更長的時間調理才能恢復「自然排卵性月經」。(註3.)

多囊性卵巢問題,通常會隨著不排卵的病程時間越長,所需要的治療時間也會越長。

通常剛診斷發現多囊、亂經時間不超過半年、尚未完全「暫停月經現象」,早期就採取中醫治療調理的方式,有比較高的機會恢復自然月經的規則性。

但是如果患者在經過「數年」持續服用避孕藥之後,一方面子宮內膜可能變薄,另一方面要恢復自然排卵的情況也會更為困難。

我曾遇過另一位患者,是因為日夜作息失調,影響睡眠品質與生理時鐘,導致排卵週期失調而被診斷有多囊的問題,於是她以持續服用避孕藥的方式來維持月經。

連續半年之後,她嘗試停止服用避孕藥,結果月經還是一樣不規律,甚至週期拖的更長(更久沒辦法自己排卵),同時間她的體重也在短短半年上升了10公斤。


▍避孕藥以外的治療

避孕藥,其實並沒辦法「直接針對造成不排卵的原因」進行治療。(避孕藥藉由荷爾蒙干擾讓卵巢暫停排卵,這也是其避孕原理所在)

假設患者是有機會改善「導致不排卵」的原因(例如:肥胖、作息、睡眠、壓力⋯),為何不採取其他手段來改善月經問題呢?

以目前多囊性卵巢標準治療方式來說,其實並未完全依照不同的「致病原因」進行分類,大多都是給予避孕藥與降血糖藥物。

無論是因為睡眠障礙、生理時鐘失調、壓力性因素,亦或者是肥胖問題所導致多囊,針對多囊問題的給藥內容與治療模式都是相同的。

多囊患者調理月經的方式,理想應該是找出造成不排卵的原因加以治療改善。

以長期服用避孕藥來治療多囊的必要性,應該是在於「患者已經沒有任何其他治療方式能夠改善月經問題」之下的作為維持子宮內膜代謝的手段(或是選擇定期催經也是一個選擇)。

同時即便長期使用避孕藥治療,如果可以配合其他改善體質的方式(中藥與飲食、生活、作息調整),對於多囊問題才能真正的達到幫助。


▍資料來源

註1.:研究統計連續服用兩年以上的避孕藥,有較高的肥胖風險: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66-019-0442-9

註2.:多囊性卵巢患者在服用悦己這類低雌激素避孕藥,連續三個月,可以觀察到飢餓素分泌上升而不影響瘦體素濃度,這部分被認為與患者的雄性激素濃度變化有關: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973889/

註3.:過去亂經史的患者經過長時間避孕藥治療後停藥,相對月經正常的女性朋友,有更明顯的停藥後停經現象,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來恢復月經: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6108247/


【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