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兩個禮拜前感染新冠,結果快篩陰性之後依然有一些奇怪的症狀,除了大家說的突然癢咳之外,半夜常常會熱醒,這算是後遺症還是依然在感染當中呀?」
這是上週一位新冠感染後患者回到門診跟我提到染病的後續情況。
距離新冠疫情爆發已1個月餘,許多前幾批染疫線上看診的患者朋友陸續解隔出關。
大部分的人,在解隔的時候快篩都是陰性,僅有少數的人依舊有陽性反應。
而無論解隔快篩呈現陰性陽性,仍舊有許多人帶著一些殘餘症狀。
常見像是持續性的咽喉異物癢感、鼻咽部分泌物(鼻涕倒流)、不咳沒事一咳就停不下來的陣發性咳嗽、或是半夜咳醒的夜咳現象。
嚴重一點的則有持續性的疲勞感、甚至是容易呼吸喘促、自覺缺氧頭暈。
部分的人也有失眠、睡眠盜汗潮熱等等情形。
而究竟這些殘餘症狀,是否帶有病毒感染尚未解除,又或者是感染後身體經歷發炎抗病後的受損狀態,我們可以看看專家先前的說明。
中央指揮中心的羅一鈞醫師也曾解釋:「專家會議討論過,以 Omicron 文獻資料顯示十天以上解隔離,傳染力接近於零,縮短到七天,以病毒培養來看,日本研究顯示11% 確診者七天以上,病毒培養還是陽性,可能具有一定的傳染力。」
也就是說,可能有部分族群在解隔的時侯,身體仍有殘餘的病毒感染情形,雖然傳染力已大大減少,但依然算是尚未走完抗病的病程。
身體抗病的病程長度,與許多因素相關,可能是個人體質、身體條件、生活環境、慢性疾病、免疫系統、治療過程的藥物選擇是否適合個人情形⋯諸多原因。
而殘餘症狀更因為每個人主觀上的不適程度不同,可能需要或不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像上面門診患者朋友提到的「夜間身熱情形」,可以聯想到中醫溫病學說提到的溫病後期「夜熱早涼」現象。
夜熱早涼,是指在夜間、睡眠時有低熱情況,雖不至於發燒的高熱大汗,卻有明顯自覺身體發熱,而到了早晨清醒則熱退身涼,體溫恢復正常。
這種發熱模式,常見於中醫所說的「溫病後期、餘邪未盡、邪伏陰分」,是屬於溫病型感染疾病的後遺症,是因人體經過劇烈抗病之後所產生的耗損狀態,同時又伴隨輕微的殘餘病象尚未解除。
用藥上經常會使用到青蒿、鱉甲、生地黃、地骨皮、玄參、知母、牡丹皮⋯幾種滋陰、清熱、涼血等藥材進行加減配方治療,達到中醫所說的「養陰透熱」效果-調節身體的免疫狀態、清除剩餘的感染病源。
然而需要再三強調的是,並非所有新冠感染患者的延續病程、症狀都是如此,因此在臨床治療上還是需要依照患者當下的症狀、身體表現進行判斷給藥。
就像國外醫學專家將新冠感染後長時間對於身體各個器官造成的影響,稱之為Long Covid 。
古代中醫在感染性疾病的病程尾聲、對體質造成的改變影響,也有相當多的治療文獻記載。
因此中醫治療對於改善染疫後患者的身體狀態、提升生活品質都有許多能幫上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