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或許是接近秋冬,大家開始有進補的想法,一些家長帶小朋友來看轉骨、生長發育問題的情況也逐漸增加。
最近有家長帶一位國中妹妹來看生長發育與專注問題,媽媽說道:「醫師,她每天好像都一副精神不足的樣子,是不是人家說的注意力不集中?」
「我在媽媽群組裡面看到有人說可以請醫師處方『聰明藥』來改善,裡面還有人說家裡小朋友吃藥之後,每天唸書都可以連續唸5-6個小時不用休息、考試成績突飛猛進,這是真的嗎?」
這位媽媽所說的「聰明藥」,其實是用來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幾種藥物:利他能(Ritalin)、專思達(Concerta)、利長能(Ritalin LA)。
這幾種藥物都有相同的主要藥理成分:「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是屬於第3級管制藥物的中樞神經興奮劑。
其作用主要是提升「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在神經系統的作用能力,以達到改善專注力的效果。
然而許多年前已有舊聞,這些藥物在國外被追逐考試分數的家長濫用作為「學習聰明藥」,私下提供給「沒有」注意力嚴重不足問題的孩子使用。
事實上,如果不是經由專業醫師診斷處方,私下交流使用這些含有派醋甲酯成分的管制藥物,除了可能觸法之外,對於小朋友的腦部發展、未來行為模式或許也可能造成影響。
▍聰明藥? 還是在預借未來?
在一篇2017年的相關研究「Adolescent Exposure to Methylphenidate Increases Impulsive Choice Later in Life」中提到,如果讓青春期的實驗大鼠接觸中劑量的派醋甲酯,會影響其成年後的衝動選擇,讓其延遲獎賞的能力下降,變得更容易衝動、忍耐短期慾望能力變差。
另一篇2003年的研究「Methylphenidate treatment during pre- and periadolescence alters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emotional stimuli at adulthood」提到,在青春期前與青春期間長期使用派醋甲酯治療的大鼠,對於獎勵反應降低、同時對於壓力更為敏感,也更容易焦慮。
雖然這兩則研究都是大鼠實驗,但是在於青春期的大腦發育來說,對於神經刺激類藥物的反應確實與成年個體有著明顯不同。
有許多研究都指出青少年的大腦接受刺激後釋放的多巴胺比成年人還要多,其中又以兩個區域特別敏感:獎勵中樞-伏隔核 以及 形成習慣的-背側紋狀體。
這表示青少年在使用「神經刺激相關藥物」之後的「生理成癮性」與「行為依賴性」也會比成年人更加嚴重。
在國外,有許多青少年使用「利他能、專思達」的目的不是為了治療疾病,大多數都是為了在晚上讀書時保持清醒或更有體力,或是為了做功課、寫論文時讓精神更集中。
然而這些都是屬於神經刺激性藥物,如果過度長期濫用,將會使青春期的孩子陷入依賴習慣服用的惡性循環裡。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那位國中妹妹,其實她真正的問題,是在於無法協調學習進度與生活作息。
因為學校作業寫不完、天天考試再加上放學還要補習,每天只好唸書唸到半夜,壓力太大在睡不好的情況下睡了4-5小時之後又要起來準備上學,每天嚴重缺乏睡眠休息,怎麼可能有好的精神狀態呢?
在處方一週改善睡眠品質的中藥,同時給予建議應該如何取捨學習、調整步調之後,隔週回診時她的精神狀態果然已經有了明顯改善。
有時候越是看似能夠快速給予巨大好處的藥物,背後可能更有著看不到的健康代價,這些代價或許需要很多年之後才會看到,但不代表並不存在。
青少年的神經作用藥物治療,需要審慎的評估健康利弊才能使用,同時在達到治療成效之後便需要考慮減藥與終止療程,如果僅僅是為了在短期快速得到好處,更要小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