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第一痛
功能性下背痛

現代人第一痛功能性下背痛

▍前言

依照現代人們的工作型態與生活模式,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正在有或是曾經有過下背疼痛的問題。

而下背疼痛在過去的醫學理論與治療模式中,大多將治療方式與思維縮限於局部患處,認為下背疼痛就是下背的問題,因此治療多針對於局部(腰部)進行止痛、放鬆肌肉、手術改變結構...等等。

而近十年來,因為運動醫學的興起、肌肉筋膜學說的發展、中醫傷科理論的變革,在多方學術理論的結合發展之下,各個領域的醫學專家,對於下背疼痛的治療有了更大的突破性進展。

今天剛好帶大家簡單的入門了解現代人第一痛-功能性下背痛的相關理論與治療吧。


結構性與功能性問題

一般來說,我們大多會將肌肉骨骼神經等運動組織相關的疼痛與發炎問題(大概類似於中醫所謂的骨傷科問題),初步規歸類兩種類型-結構性與功能性問題。

所謂結構性問題較為具體,指的是身體的組織結構(骨骼、肌肉、韌帶)「真的發生了改變」,像是脊椎滑脫、韌帶斷裂、肌肉拉傷...等等,在治療的方式較為單純明確,像是直接針對出問題的地方進行治療(止痛、消炎、手術)。

而功能性問題比較抽象一點,可能是肌肉之間的功能失調、肌肉的運動連貫性變差、肌肉出現代償施力、筋膜組織出現張力異常等等現象,可以說是「使用目前的現代儀器無法明確地找出病變位置」,但是患者一樣會有主觀的症狀表現(不適感、異常感、疼痛感),而因為病因比較難直接明確指出,治療思維、方式也較為混合與複雜(針灸、傷科徒手治療、運動功能性治療)。

雖說理論上可以初步如此歸類,但是隨著醫學理論越來豐富多元,我們逐漸觀察到許多臨床現象,或許並不如過去的醫學理論可以分類的單純明確。


醫學診斷不一定與症狀相符?

像是這幾年的研究指出,傳統認知的「椎間盤突出現象」與「出現坐骨神經症狀」的相關性不斷的被發現相關性的疑慮-「有坐骨神經問題的人不一定有椎間盤突出;有椎間盤突出的人不一定有神經上的症狀」。

很多患者在MRI上看起來結構似乎都正常,骨頭也沒有跑掉,椎間盤也沒有突出,但是就是有明顯腰痛腰痠甚至神經學症狀。

反之有些患者在X光上、MRI上,可以發現明顯壓迫、骨刺增生,或是結構上的問題,但是患者卻表示沒有特別不舒服,或是他的不適症狀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輕微。

又或者有上交叉症候群(肩頸肌群的張力不協調問題)的族群,長時間下來可以觀察到頸椎結構上出現問題,甚至影響到肩胛骨的活動性,在未來甚至可能出現五十肩的肩關節沾黏問題。

這些事情都告訴我們,許多問題「或許在單一時間點上尚能分類出功能性或是結構性問題,然而如果觀察整個疾病的進程時間軸,我們可以發現問題往往是交織而混合的(結構與功能互相影響)」,又或者「影像學上看到的結構問題,並不是一切疼痛的主因」。

許多的疼痛問題,並不單純是骨骼、關節、軟骨、椎間盤,這些硬體結構的問題,更多是來自於肌肉、筋膜、結締組織,「這些軟組織」在功能上協調性出了問題,以至於原本的功能無法發揮甚至出現疼痛問題。

而我們如果只是解決掉單一的問題,其實並沒辦法讓身體完全回復原狀。

下背痛也是如此,一般而言下背痛可以做出幾個分類:

▪  內科性下背痛

各種腫瘤、發炎、感染、器官轉移性疼痛(膽囊、腎結石、腎臟感染、主動脈瘤等內臟器官出現發炎時)。

▪  結構性下背痛

包括肌肉拉傷、椎間盤突出、脊神經根被壓迫、椎間盤退化、關節疾病、脊椎骨折等。

▪  功能性下背痛

很難以現代儀器檢查找出病因,多為運動相關組織(韌帶、肌肉、骨骼、筋膜)的運動功能性、協調性失衡造成,通常病程較長、多為長期性問題。

因此,功能性下背痛我們可以理解為,排除掉其他第一時間可能造成的嚴重原因之外(內科疾病問題、意外受傷、過度劇烈運動、外力衝擊、突然搬重施力、骨折...等),排除影像檢查、生化檢查可發現的異常,剩餘的下背痛類型大多歸屬於功能性的問題。


功能性下背痛的原因

功能性下背痛的原因,在過去以及多數人的觀念認知裡,多會以為是『主訴疼痛的位置』-腰部肌肉群,發生了受損、拉傷、勞損、過度僵硬緊繃等等情形。

然而臨床上發現,實際大多並非如此,即使在「最後的時刻,確實因為某些原因造成腰部肌肉的發炎疼痛」,但是發出疼痛感的腰部位置「往往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那麼什麼才是導致功能性下背痛的真正原因呢?

答案非常複雜且多樣,因為每個人的姿勢習慣、活動習慣、肌肉施力習慣等等的不同,出問題的根源肌群、筋膜便會有所不同。

打個比方來說,有久坐習慣的人會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可能是:『臀肌無力 30%+腿後肌無力20%+骨盆前傾 30%+上背緊繃 20%』

1. 因為臀部與腿後肌肉無力,造成下背肌群長時間代償性施力,進而造成酸痛緊感。

2. 另外又有骨盆前傾這種多肌群失衡的複合性問題,造成長期腰部的肌肉壓力過大。

3. 一但工作時間過久,打電腦、坐姿工作,造成上背肌肉緊繃,牽連腰部症狀加重。

以上的舉例還只是較為單純的案例,更複雜的情形,甚至合併有「上交叉症候群」等等其他混合性的肌肉張力失衡問題,而其實造成之原因比例也是有所不同,臨床上我們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進行詳細觸診、問診,才能一一釐清詳細的根本原因。


 如何擺脫功能性下背痛

要完全的擺脫這類「功能性的肌肉軟組織疼痛問題」,只依靠醫師的治療是不夠的,更需要完整的功能性訓練,將失衡的肌群重新鍛鍊,喚醒它們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我經常都說,下背肌會緊繃、疼痛,是因為它正在哀嚎過勞,做其他人該做的工作(對!臀肌跟腿後側肌群就是在說你們兩個!不要再偷懶啦!)

因此,個人在門診在臨床的治療上大多會分為三個部分:

1. 使用中藥物來達到急性消炎、改善灌流循環、幫助組織修復。

2. 以「筋膜圓針」的技術理論進行治療,放鬆過度緊繃的肌群與其他軟組織。

3. 指導患者訓練失能、弱化的肌群,重新建構肌肉之間的運動模式。

而通常第三個部分,其實是後續最重要,也最困難達到的一環。

患者是否治療好了之後又再次復發,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其實決定於「本身肌肉運動系統的強健與平衡程度」,這往往需要長時間正確的鍛鍊習慣去讓肌肉生長、培養正確肌肉施力模式,當運動結構強健了,自然也比較不容易再出現問題。

因此,筆者會建議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在療程進行一個階段之後,找尋合適的教練進行功能性訓練,假以時日的鍛鍊才能讓問題根本解決。



【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