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寒冷?
中醫真有宮寒?

子宮寒冷?中醫真有宮寒?


▍子宮寒冷=宮寒?

說到子宮寒冷,大家一定又想甩鍋給被認為與中醫相關的「宮寒」了。

宮寒真的是「月經文」主題,也是每個月都有患者在門診問。

「醫生,我是不是宮寒月經才不規律?」

變成每過一陣子,就要拿出來重新教育一次大家的觀念。

說實在也不怪大家,畢竟在中醫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參雜了很多「民俗觀念」。

因此有時候一些中醫名詞,在經過幾十、幾百年的傳遞,已經遠離當初該名詞用來描述的「健康與疾病情況」。

大家常講的「宮寒」,事實上並不是指「子宮感到寒冷或是子宮溫度比較低」,而是「婦科功能失調」的一種體質描述。

如果妳是自己從莫名奇妙的地方得到「宮寒」這個資訊,那下面的文章也不用看了,因為妳說的宮寒,一定不是正確的宮寒。

因爲在古代中醫文獻中,宮寒這兩個字並沒有過多的診斷條文記載或是說被明確的作為診斷,而是僅作為延伸性概念使用。

如果妳是從「正牌中醫師」的口中得到「宮寒」這個解釋。

我只能說,有很大的可能是因為妳的中醫師覺得要跟妳解釋落落長的中醫調經理論太困難了,直接用個簡單的名詞讓妳理解還比較容易一些。
(就像每次在門診講各種荷爾蒙的運作原理實在要講到太陽下山了⋯)


▍中醫有沒有「宮寒」

在古代中醫文獻上來說,其實「宮寒」這個名詞概念,在古代婦科經典中使用的頻率非常之稀少,甚至幾乎找不到直接出現「宮寒」兩個字的診斷條文,只有少少出現在延伸性的描述上使用,或到了近代中醫書籍中才開始進行延伸解釋。

關於「子宮虛寒」的概念,古代中醫文獻中或許有提及幾個類似相關的概念,但是嚴格上來說,與「宮寒」最接近的正式中醫學診斷名詞,應該是「衝任虛寒」。

這部分指的是,患者除了月經失調、月經量點滴、月經延遲、不易受孕之外,她也同時具有明顯白帶過多、下腹異常冰冷感,或是合併其他能夠被中醫師診斷為「虛寒」的症狀。

同時「衝任虛寒」也僅能說是「月經失調的其中一種類型」。
並不是所有的月經失調問題、不孕問題,都是這個原因所導致。

而如果回顧整個中醫文獻歷史中,最接近描述使用到「宮寒」這個名詞的人,應該是明末清初的婦科名醫-傅青主。

傅青主在關於「其中一種不孕狀況」的描述是這樣寫的:
「婦人有下體冰冷,非火不暖。交感之際,陰中絕無溫熱之氣。人以為天分之薄也,誰知是胞胎寒之極乎﹗」
「蓋胞胎居於心腎之間,上系於心,而下系於腎,胞胎之寒涼,乃心腎二火之衰微也。故治胞胎者,必須補心腎二火而後可,方用溫胞飲 。」
這裡描述的下體冰冷感,可能來自於血液灌流較低或是體表神經感受溫度的差異,並不等於子宮體溫度下降的直接表現。

傅青主並不是使用「宮寒」這個名詞,而是針對「心腎火衰」體質的延伸描述,更不是在講「子宮本體感到寒冷或是子宮體溫度低」的現象。
(心腎火衰又要扯很遠,指的是某一類疾病體質表現,跟解剖的腎臟、心臟不一樣就是了)

更重要的是,這只是其中一種不孕情形的描述,傅青主同時也記載了其他的不孕類型。
因此並不像民間所謠傳的,「不容易懷孕,就是因為宮寒。」

總而言之,古代中醫其實並沒有普遍的直接使用「宮寒」這個名詞。
就算有類似使用,也不是指「子宮溫度低、子宮覺得冷」,而是比較接近婦科功能性問題的描述(例如:排卵延遲、白帶分泌異常⋯)。

更重要的是,「宮寒」這個名詞,也不能用來解釋所有的女性婦科問題。
中醫婦科的治療用藥,其實非常複雜且精緻,絕對不是簡單「宮寒」兩個字可以打發的。

同時,中醫學來說,並不能單看「名詞字面上」的意思做直接解讀,而是需要看這個名詞的詳細說明與背景條件,否則很容易被字面上看到的「文字意思」所誤導。


▍中醫名詞誤用問題

題外岔開一下,今天講到這個宮寒就一定要講一下「門診中醫名詞的使用問題」。

在我門診的患者應該都知道,我其實很不喜歡「只單純使用中醫名詞」講解給患者聽,因為有講等於沒講。

例如:「妳這個問題就是肝火太大。」

最大的問題是,醫師心裡想的肝火大,往往跟患者心裡想的肝火大不一樣啊!

中醫名詞如果單獨拿出來使用,其實非常不精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同時也容易被患者記在心裡,之後在門診無限上綱亂使用,甚至是拿到別人門診使用(造成其他醫師的困擾)。

身為中醫師卻沒有好好解釋給患者理解,或是做好教育患者的責任。

就會一再的發生像蘇怡寧醫師遇到患者「神奇的問題」,然後中醫界又要背鍋了。

如果要下診斷,請合併中西醫學的理論一起做解釋,不要只講半套造成大家的困擾,拜託拜託。


【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