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最終戰
避免復胖

減肥最終戰避免復胖

前言

許多人對於減肥一事有很大的迷思,那就是『只將減肥視為一件短期性的治療行為』。

認為減肥是一個短期療程性的行為,只要體重下降、瘦下來之後,就可以一勞永逸。

事實並非如此,人的體重、體脂率是一種『變動性的長期狀態表現』,長時間以來,一個人的飲食、生理狀態、運動生活習慣等等,最終達到平衡之後所呈現的,就是這個人現在的體重體脂狀態。

而對於曾經肥胖過的人而言,要將身體維持在『較低體重、體脂比』的狀態,則會比起沒有肥胖過的人困難許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瘦子怎麼吃都吃不胖,曾經肥胖過的人則是隨便吃都會讓體重上升。

常見的復胖問題便是如此,即使在一段時間的減肥治療、飲食調整之後,瘦下了許多的體重,一但不注意之下很快就會復胖、體重上升,甚至是超越過去的體重體脂狀態。

在瘦身初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並不表示比賽就到此結束了,相反的是,與體脂肪的長期抗戰才是正要開始!


為何會復胖?

大部分的人以最直觀的觀點思考,便是認為瘦下來的體重,除非回復到暴飲暴食的不正常生活飲食狀態,否則應該不容易復胖才是。

然而事實上,復胖的現象比我們想像的更容易產生。復胖的原因大約有幾種影響因素,如下:

1. 以為正常其實不夠良好的飲食習慣
2. 隱藏性的熱量消耗不足問題
3. 身體維持常態體重的慣性生理現象

  以為正常其實不夠良好的飲食習慣

大部分會造成肥胖的主因便是『長期的飲食習慣不佳』再加上其他因素所造成,因此許多肥胖者對於『正常飲食』的理解定義較為寬鬆,像是可能不經意的習慣吃宵夜、零食、手搖杯,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少少熱量,累積起來便是長期的熱量超標。

同時,許多減肥者會將減肥時的飲食方式視為『因為特殊時期才需要這樣吃』,但事實上就如過去筆者幾篇提到關於減肥飲食的文章所強調的,如果只在減肥時期進行減肥餐,之後的飲食習慣一如往常,則復胖的情形必然發生。

▪  隱藏性的熱量消耗不足問題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早已是以『靜態性作息』為主要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之下,平均的基礎代謝率下降,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們,實際身體所需要的總熱量並沒有想像中的高。

而過去農工業社會中強調的『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 ,因為現代人的活動量減少,相對或許已經是不合時宜的飲食方式。(加上近年間歇性斷食、飲食時間的相關研究都指出,早餐的澱粉、熱量攝取減少更有助於減重。)

隨著年齡的增長,基礎代謝明顯的下降也是大部分人會忽視的一件事情,經常有患者跟筆者說『吃的食量差不多,也沒有特別多吃,為什麼這幾年越來越胖?』又或是更年期的女性患者則更有如此的問題。

這是因為人隨者年齡的增長、同時運動量的不足,都會加速肌肉量的流失、同時加上基礎代謝率的逐年下降,一日所需的熱量早已大不如前。

同時,更年期發胖的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慢慢減少』。

雌激素有助調節體內脂肪的代謝,一旦雌激素減少了,勢必會使脂肪代謝出現障礙,引起脂肪的堆積,這就是為什麼婦女們一到更年期,特別容易出現體重突然大幅上升的情形。

在減肥之後,大部分的人因為忽視了這些可能的『隱藏性熱量消耗不足』的情形,認為可以如常飲食,於是體重再次上升的問題便如此發生了。

▪  身體維持常態體重的慣性生理現象

聰明的身體在我們進行減肥的過程中,會盡可能地避免人體進入『可能餓死』的情形,同時身體也會『趨向於維持原本身體狀態』。

這些也就造成所謂的『代謝補償效應 The Law Of Metabolic Compensation』,這在我們的先前文章中也有提到過。

當人體的熱量攝取過度不足的時候(長時間低於基礎代謝率),其他的生理現象變會被抑制、減少,藉此調低基礎代謝率,節約下來的能量便能轉換作為脂肪儲存以備不時之需。

代謝補償效應背後的機轉是所謂的『適應性產熱 Adaptive thermogenesis 』,在這篇期刊-Adaptive thermogenesis in humans,其中便有介紹:『即使成功減肥的人,也有80%會回到原先的體重,這是因為身體中樞神經系統出於保護能量儲存的機制,藉由調節代謝、內分泌以避免熱量過度消耗的情形。』

另外,在這篇期刊中也有提到關於『過度低熱量減肥法』所造成的影響:『低熱量飲食引起的廣泛的內分泌反應,會促使飢餓感增加,代謝速率下降,從而能維持較瘦的體重狀態。

當身體的能量攝取受到限制,或進入非常低體脂的水平之後,瘦素、胰島素、睾固酮和甲狀腺激素皆會下降。之後,能量攝取限制同時也會使得胃飢餓素和皮質醇增加。

此外有證據表明,這些不利減肥的內分泌激素的變化,會在患者努力保持減輕後的體重,甚至在積極減重停止後依然持續存在,因此導致容易復胖的產生。 』


如何避免前功盡棄?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復胖的情形發生呢?

首先,便是飲食的正確控制,即使是在達到理想體重之後,如何去制定『真正標準的飲食習慣』(高蛋白、優良碳水、充足纖維攝取),並且能夠持之以恆地進行之,才是能夠避免復胖的重要的方式。

在這篇期刊中『Diets with High or Low Protein Content and Glycemic Index for Weight-Loss Maintenance』,提到了關於高蛋白飲食有助於維持體重減輕的效益:

此篇研究針對減肥後的飲食控制,設計了四種不同的飲食類型,分別是高低GI值、高低蛋白質量,兩種參數進行搭配,進行減重後維持26週的飲食控制。

而在26週的減重後飲食控制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其中以『低蛋白-高GI』的飲食方式使體重上升最多,而『高蛋白-低GI』的飲食方式,則能使體重維持在減重完的狀態,甚至中間一度還有下降的趨勢。

臨床上,『高蛋白-低GI』的飲食方式不只可以幫助體重維持下降狀態,更有充足的飽足感,比起精製碳水飲食更不容易饑餓,同時如果合併良好的運動習慣,更能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

關於飲食的另一個部分,在進食時間的調整上,同時可以進行間歇性斷食,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由提過,多量少餐的飲食方式,被認為可以藉由『長時間未進食』使身體進入斷食狀態,進而增加體脂肪的轉換利用、同時增加胰島素敏感性。

除了飲食設計之外,如何在減少體重之後引起代謝不足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增加熱量的消耗,這便是另一個避免復胖的關鍵要素。

關於這個部分,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便是養成重量訓練的良好習慣,在筆者過去的文章已經數次提到『對於減脂的效益,無氧訓練>有氧運動,若合併高強度間歇運動也是極佳的選擇』。

無氧重量訓練,雖然在運動當下消耗脂肪的效益不如有氧運動(因為利用能量的來源不同),但是在運動之後的後燃效應、肌肉生長的熱量需求、增加肌肉後的代謝增加,這些都是可以使熱量消耗更多的方式,同時因為身體所需熱量提升,這時候對於過剩熱量的緩衝程度也會提升。(比較不容易因為一時的大餐就變胖,當然長期飲食不控制依然會走樣)


結語

在中醫門診中減重的患者最常遇到的兩個問題,一是減重停滯期,另一則是復胖問題。

這兩個問題經常會使減重患者的信心受到打擊,因而喪失持續努力的心情。

此時醫師扮演的角色便十分的重要,必須要能夠確實地掌握患者此時的身體狀態、減肥階段是在於什麼樣的位置。

同時,能夠確實的掌握體重停滯不前、甚至反彈上升的原因,進而給與合適的飲食、運動、生活規劃,使用中藥、針灸治療等方式協助打破減肥僵局,如此便能幫助患者能夠更加有效率、安心的達成減肥目標,並且調整體質重新掌握身體健康。


【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