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
可以不要開刀嗎?

椎間盤突出可以不要開刀嗎?

前言


「醫師,我的腰椎椎間盤又突出了,有辦法可以不要再開刀了嗎?」

這是他首次踏進診間時的第一句話。

古先生來治療的時候,表示自己的右腳有非常嚴重的麻痛感,從臀腿一路痛到腳底。

他說自己無論躺著坐著都有不適感,久站之後症狀更是明顯加重。

看了一下他提供的MRI報告,在腰椎第4、5節,以及腰椎第5節與薦椎的交界,這兩節椎間盤,都有明顯突出而壓迫神經的情況。

西醫骨科表示,正是這樣的椎間盤突出壓迫情況,導致他下肢出現嚴重的麻痛刺感。

而他之前其實已經做過一次切除椎間盤突出部分的手術,但是現在又再次復發。

除了突出壓迫的椎間節數增加,整體症狀也比過去更難忍受。

西醫問他是否要再次手術,他希望先看看是否有其他不用手術的方式治療。


▎椎間盤突出,手術不手術?

其實這樣的椎間盤突出問題,在現代人久坐習慣之下非常的常見。

西醫骨科來說,他們會認為是「腰椎間盤突出來直接壓迫神經」造成的神經壓迫現象。

因此大部分的手術方式便是將突出的椎間盤切除,或是同時將其上下兩節的脊椎體進行固定,也就是所謂的脊椎融合術。

然而手術並非一勞永逸的作法,可能造成周圍的組織產生術後疤痕組織,同時像是「脊椎融合手術」,容易造成周圍肌肉的收縮活動能力變得更差,造成上下椎體的活動代償。

腰椎固定及融合手術後,很常見到腰椎鄰近節段疾病問題(ASD,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舉例來說,手術之前全部的腰椎可以一起分擔彎曲角度,脊椎固定手術之後,變成剩下沒有固定的椎體要去分攤彎曲壓力,於是每一節的分攤角度變大、壓力增加,容易造成上下兩節脊椎的椎間盤受力過大,發生退化甚至再次突出。

因此許多動過脊椎手術的患者,如果後續維護不慎,可能面臨再次手術的情況。

第一次固定4、5節,過幾年變成3、4節也壓迫,再後來整排腰椎都要固定起來,這是臨床很常遇到的情況。

因此如果可以在不用手術的情況,讓脊椎活動能力維持且恢復,那是比較理想的情形。

事實上已經有研究統計證明:「影像學上的腰椎間盤突出現象與神經壓迫症狀不一定直接相關」。

那麼既然椎間盤突出並不一定跟神經壓迫症狀完全相關,到底是什麼問題導致他出現這些酸麻痛感的呢?

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在於「肌肉筋膜組織的活動協調性」

很多出現腰椎神經壓迫(坐骨神經痛)、臀部麻、下肢酸麻痛感,其實可以藉由改善周邊軟組織張力收縮過強、沾黏緊繃等現象,重新放鬆平衡相關肌群與筋膜的狀態,神經壓迫現象便能有效改善。

然而如果是明顯壓迫脊髓,出現下肢嚴重無力,或是影響大小便之功能的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則是必須手術的適應症。

因此在手術之前我們還能多三思,這時候其實可以考慮先採取各種「鬆解周邊軟組織結構」、「平衡肌筋膜動力鍊」的方式來治療。讓腰椎周圍的軟組織壓力減少,如此神經壓迫症狀變能明顯改善解除。


▎如何解決軟組織張力失衡問題?

以古先生的情況來說,除了局部看到椎間盤突出的現象,筋膜張力過大與肌群失衡其實才是造成不適症狀的根本。

由於長期坐辦公桌打電腦,上背明顯張力緊繃,呈現圓肩駝背姿勢,間接拉扯中段背肌至腰臀區筋膜。姿勢錯誤導致深層脊椎周圍的肌群緊繃造成椎體周圍壓力上升,神經壓迫現象因此加重。

不良久坐習慣導致臀肌過度緊繃無法正常收縮,在做各種活動時腰椎周圍肌群的負擔也就因此變大,正如我們常說腰臀好兄弟,臀肌無力只好靠腰部來支撐。

治療上,我們針對從上背至下背臀區的淺層筋膜以及深層肌群進行筋膜圓針治療,針對張力異常位置下針鬆解。

同時使用手法調節平衡深淺層筋膜張力,讓其之間的活動阻力減少。

患者在彎腰轉身、下肢活動動作,都能更加流暢,解決椎間盤突出問題常見的「彎腰緊痠痛、抬腿卡卡、腳麻不適的感覺」。

在第一次治療之後,他表示放鬆的感覺非常明顯,神經壓迫症狀也有明顯改善3-4成。

後續我們又再進行了數次的筋膜圓針療程,同時囑咐回去要認真進行核心肌群訓練,重新強化後側動力鍊(背、腰、臀、腿)的施力連貫性,最適合的動作包含了橋式運動、棒式運動、以及無負重羅馬尼亞硬舉姿勢伸展動作。

療程之後,疼痛與神經壓迫症狀已經幾乎完全改善,可以恢復正常進行各項運動活動,工作久坐也不再像過去容易酸麻疼痛。


▎筋膜圓針治療原理

許多慢性疼痛問題,其實是源自於肌肉與筋膜的活動協調性失衡。

彼此的張力處在不平衡的狀態下,因此活動時會出現明顯的摩擦阻力,神經感受阻力之後產生與以往正常狀態不同的不協調感,也就是痠緊、疼痛現象。

當肌肉在沒有刻意施力的狀態下,摸起來依舊是緊繃、僵硬、張力過大,表示肌纖維此時無法正常的輕鬆收縮、缺少活動所需的彈性(一般俗稱的筋結、氣結)。

甚至肌肉與筋膜之間也有明顯的摩擦阻力,也正因此在做動作的時候這些異常的阻力就會造成神經感受疼痛、緊繃不適。

正常的肌肉與筋膜狀態,應該在放鬆的情況下,觸摸揉捏起來並非僵硬且有彈性。

同時用手輕推表層的皮膚,可以輕鬆的左右滑移、沒有明顯的拉扯阻力。

這表示整個運動系統、動力鍊(筋膜、肌肉、骨骼角度),可以在協調、而沒有過大阻力的狀態下運作,活動時就也不會有緊繃拉扯、疼痛現象。

筋膜圓針的原理,便是使用圓扁型刃面的硬針來進行治療。

醫療器具上來說,算是小針刀的一種類型,只是針尖前端呈現圓鈍扁型(有點像壓扁的平匙),比起傳統大型針刀或是使用尖銳注射針頭的乾針治療,對於神經血管組織的損傷影響較小。

治療原理上,是依照肌肉筋膜的運動學理論,施術進行下針鬆解,將張力異常、過度緊繃、沾黏僵硬的位置進行放鬆,重新建立肌群之間的「運動協調性」。

當肌肉、筋膜藉由下針放鬆之後恢復彈性的正常可收縮狀態,肌群之間的運動協調性也就能得到改善,疼痛問題或是周邊神經壓迫現象也能得到緩解。


【門診資訊】